尋找馮平山圖書館 (April 3, 2016)
在香港旅遊時,一日心血來潮,想前往香港大學參觀那歷史悠久的馮平山圖書館。
我和 Wendy 到了港大,發現遊人不少。於是,我找了一對看似學生的男女詢問如何前往馮平山圖書館。女孩目光略顯猶豫,卻指我們去總圖書館看看。我們按指示走到那裡,但眼前的建築卻令人失望不已。這分明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,完全沒有歷史感或書香氣息。更令人困惑的是,館內牌匾上並無「馮平山」字樣。
為了解惑,我詢問了一位管理員,她卻也面露不確定的神色,只說:「這就是了。」這讓我心生疑惑:如果這真是馮平山圖書館,為何連這樣重要的名字都沒有標示?事情顯然有些蹊蹺。此時,Wendy 指著遠處的一座英式建築說:「可能在那裡。」我們只好前去一探究竟。
那座傳統的英式建築是港大本部,看來頗具紀念價值。不少穿著畢業袍的學生正與親友在此拍照留念,似乎是港大學生。然而,這更讓我失望。因為我先後詢問了三個學生,他們竟都不知道馮平山圖書館的所在。此時,我自知可能與這座圖書館無緣,便與 Wendy 在這座英式建築內拍了些照片後,沿著斜坡下山。沒想到不久後,我竟發現了一座名為「馮平山樓」的建築。遺憾的是,那裡是博物館,而非圖書館。
儘管如此,我仍堅信馮平山圖書館一定還存在。然而時間已晚,我們也感到疲憊,只得作罷。
回家後,我立刻上網查詢,不到五分鐘便水落石出。原來,馮平山圖書館早已遷至總圖書館的四至六樓。然而,一個問題浮現:總圖書館應該是學生常去之地,為何那些穿袍的畢業生竟毫不知情?
或許這是因為他們平時專注於自己的學科,每次到總圖書館時,只前往與其學科相關的書架,而從未留意四至六樓究竟是什麼。這樣一來,如果那些穿袍者真是港大畢業生,是否反映了香港的通識教育存在問題?通識教育的本意,正是要培養學生向外探索的精神,拓展知識面,達致「通」的境界。而這種現象似乎與此初衷背道而馳,值得我們深思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