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在 Academia.edu 收到讀者來信,提到在當前的香港局勢之下,十分希望多了解潘霍華在獄中的經歷。因此,我翻閱了幾年前刊登的一篇文章〈思考潘霍華《獄中書簡》中文版〉。原本我已記不起自己當時寫過什麼,但在今天香港民主派47人被控的慘痛情境下,發現其中一點特別值得與大家再三分享:
一九四三年四月十四日
「 ... 但這不是我的錯處, 不過是我的命運! 格爾哈特 (Paul Grehardt) 的聖詩對我是個極大的安慰, 我正學習好牢記在心。」(《獄中書簡》香港:基督教文藝,2018。)
思考:
我們常以為,那些因行義而坐牢的人最需要的是安慰。或許正因如此,《獄中書簡》中譯用了「安慰」一詞。但若細讀整封信,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潘霍華需要安慰。從文字可以看出,他的意志並不消沉,反而清晰地認知到,這並非他的錯處,而是他的命運。熟悉潘霍華生平的人都知道他為何被囚——他是因抵抗納粹暴政而入獄。與其說他需要安慰,不如說他需要「對抗」。(信中原文 dagegen,直譯為「對抗」,而非「安慰」。)
這種對抗或許不是外在的直接抗爭,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內在抗衡。因此,他選擇將詩歌牢記在心,作為力量的來源。
然而,「對抗」這個詞,往往讓人聯想到心中充滿怒火或鬥志。但當你讀完整封信,會發現潘霍華心中並無怒火,反而滿溢感恩之情。他甚至留意到庭院裡畫眉鳥的歌聲。試想,一個心中滿是怒火與戰鬥意識的人,又怎能聽見如此細膩的美好歌聲呢?
面對極權主義,最有效的對抗或許並非以暴制暴,而是以溫柔對抗邪惡。這樣的溫柔,正是耶穌十字架之路的寫照——以無聲的力量對抗罪惡,並帶來救贖與盼望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