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雨傘運動」之後 (Oct 5, 2014)
爭取民主,「雨傘運動」只是序幕。我們仍需發展穩固的理論基礎,方能推動前行。換言之,在爭取「公民提名」的同時,我們也必須清楚了解何謂「公民」。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究竟是什麼?西方社會是如何發展出「公民」理念的?而中國歷代朝野又如何理解「人民」這一概念?
這些問題皆屬人文範疇,關乎社會的根本思考與價值取向。然而,在這個崇尚金錢與投機的香港社會中,人文學科早已淪為邊緣。在現行教育體制下,歷史、哲學、文學和藝術被視為「閒科」,無法與家長心目中的「搵食工具」相提並論。
「雨傘運動」過後,學生回到課堂,或許只是回到舊有的日常:抄筆記的繼續抄筆記,玩 iPhone 的繼續玩 iPhone。他們可能等待下一次示威的機會,但少有人會立志追求深入的人文研究,比如學習王丹那樣,將學運的熱情延續至歷史、哲學的探索中。然而,即便有人願意嘗試,恐怕其志向也會被香港的功利主義與現實壓力磨滅得無影無蹤。
缺乏人文基礎,香港的民主運動恐怕只會淪為一波又一波的抗爭,難以真正生根發展。民主需要的不僅是行動,更是思想、文化與價值觀的深厚支撐。唯有如此,民主的理念與實踐才能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持久紮根,推動社會的長遠進步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